(一)调查内容
查明垃圾场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场地地形地貌、地质稳定性(断裂构造、边坡稳定性、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下水防护条件(场地地步黏性土厚度、渗透性能及场地防渗工程结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埋藏条件、水位埋深、流向、地下水与邻近地表水体关系)。特别是要查明垃圾场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可能的污染途径、垃圾场场地下水的可能的污染源、垃圾场地地下水流向,尤其是局部地下水流向等。垃圾场对地下水的污染调查方法,主要为对已有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与测试等。
(二)样品采集与测试
上述这些调查任务可以按照已有的方法(如资料收集分析,、野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进行。这里重点介绍地下水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方法。
1.样品量、保存与测试方法
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GB/T 18772-2008)。
2.采样点布设与采样方法
调查垃圾场对地下水的污染,关键在样点的布设与样品的采集。只有采样点布设合理和采样准确,才能保障调查评价结果的正确。主要应从下列几方面开展工作。
1) 排除其他污染源的影响,准确查明垃圾场与地下水的关系,判定本底样品与评价样品为同一层位地下水。
地下水的污染源很多,有生活污水沟、农药、化肥、工厂排的污水、厕所渗漏等。要准确鉴别所采集的样品是否为垃圾场污染,需要查明各种污染源与地下水有无水力联系。只有确定垃圾场是地下水的唯一污染源或可能污染源,其他污染源不能污染地下水或污染影响可以等值扣除,才能确保样品的价值。分析已有资料,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场地与地下水层位的关系、其他污染源与地下水的关系等特别重要。
2) 应在沿地下水流向上重点布置取样,污染物在与地下水流向垂直的方向弥散迁移的范围很小,速度更慢。因此,要利用距离率减原理评价垃圾对地下水的污染,应在沿流向上布点采样,效果才好。因此,根据资料查明垃圾场地下水流向特别重要,并在此基础上在场地地下水流向上、下游分别布设取样孔采样.有条件的(如场地与设有监测网)可在场区采样。
3) 当利用已有开采井取样时,在进行取样前一定要确定取出的水是同一含水层的水。
4) 采样点布设要根据所用的评价方法来定。垃圾场主要污染潜水(浅层)含水层,距离衰减法和相对本底法评价都有效。地下水相对本底值样品在场区地下水流向的上游不远处采集,评价样品在下游采集,评价样点最好4个(不含本底样品)以上。
5) 要分析场地之下、含水层之上是否存在有效隔水层。有效阻隔层之下的地下水垃圾污染一般是通过井等途径造成,而且呈点状污染。有效隔水层之下的地下水用相对本底法评价,用足巨离衰减法效果一般较差。因此,相对本底样品和评价样品分别在垃圾场上游和下游附近各采一组。
正确判定垃圾场地与地下水含水层之间是否存在有效阻隔层,是决定采用相对本底法或距离衰减原理评价地下水污染的重要依据。
6)山区垃圾场地下水样品采集。与平原地区松散沉积物中的地下水不同,山区一般是基岩,地下水多事基岩裂隙水或岩溶水。垃圾场渗滤液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一般是基岩裂隙、岩溶管道等。因此,调查其他地下水是否被垃圾污染,一定要从构造断裂、岩溶发育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垃圾场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途径,然后再采样分析。在场地上游地下水作为本底样品,在场地下游取水样作为评价样品。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