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热资源分布规律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 ,边境线长达 1197 千米,总面积 11.8 万平方千米,是新疆边境线最长、陆路口岸最多的地区。地处阿尔泰山脉南麓,地质构造复杂,地热资源丰富。地大热能通过分析阿勒泰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条件、热储层特征,探讨了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并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阿勒泰地热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适合用于供暖、发电、温泉旅游等多种用途。

1. 地质地貌特征

阿勒泰地区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准噶尔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汇地带 ,历经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如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等。这些板块相互碰撞、挤压,造就了阿勒泰地区独特的山脉与盆地交织的地貌格局。

阿尔泰山脉呈西北 - 东南走向,绵延于阿勒泰地区的北部,它是该地区的主要山脉,也是亚洲宏伟山系之一。其山体雄伟,平均海拔在 3000 米左右,最高峰友谊峰海拔 4374 米,山顶终年积雪,发育着现代冰川。阿尔泰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得阿尔泰山地区的地壳发生强烈褶皱、隆升,形成了现今的山脉形态。山脉的走向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一致,受北西向断裂控制明显,这些断裂不仅控制了山体的隆升,还为岩浆活动提供了通道,使得大量岩浆沿断裂上侵,形成了丰富的岩浆岩。在山脉内部,存在着多条断裂带,如额尔齐斯深大断裂,它是阿尔泰山地区最重要的断裂构造之一,对区域地质构造和地热资源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断裂带规模巨大,延伸长度超过上千公里,切割深度达到地壳深部,岩石破碎,形成了良好的热液运移通道。

在阿尔泰山脉的一些山谷地带,常常可以发现温泉出露,这些温泉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盆地地区则由于地层的保温作用和储水性能,有利于地热资源的储存。在准噶尔盆地北缘的一些地区,通过地热勘探发现了地下热水资源,这些热水主要储存在砂岩和泥岩的孔隙和裂隙中,形成了具有开发潜力的地热田。

阿勒泰地热(温泉)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2. 水文条件分析

阿勒泰地区水系发达,河流众多,主要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两大水系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自东南向西北流经阿勒泰地区,全长 593 千米,年径流量达 119 亿立方米,其支流众多,如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等,这些支流呈梳状分布,从阿尔泰山中段南坡平行汇入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也是阿勒泰地区的重要河流,发源于阿尔泰山南麓,主要流经富蕴县和福海县,最终注入乌伦古湖,年径流量约 11.12 亿立方米。

该地区的地下水系统也较为复杂,主要分为基岩裂隙水、孔隙水和岩溶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山区的基岩裂隙中,其分布与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在阿尔泰山地区,由于岩石受构造运动影响,裂隙较为发育,有利于基岩裂隙水的储存和运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谷平原和盆地的松散沉积物孔隙中,如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河谷地带,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厚度较大,孔隙水含量丰富。岩溶水则主要出现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域,但在阿勒泰地区,碳酸盐岩分布相对较少,岩溶水的规模较小。

水文条件对温泉的形成也起着关键作用。地下水的循环是温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阿勒泰地区降水较为丰富,大气降水通过地表入渗转化为地下水。这些地下水在岩石孔隙和裂隙中流动,形成了复杂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在地下水循环过程中,一部分地下水会深入到深部,与热储层接触,吸收热量,形成热水。当地下热水的压力和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沿着阻力较小的通道,如断裂带或岩石裂隙,上升至地表,形成温泉。

此外,地形地貌也会影响水热活动和温泉的分布。在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下水的流动受到地形的控制。在山谷地区,地下水容易汇聚,并且由于地势较低,静水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地下热水的上升。因此,在阿勒泰地区的山区,尤其是山谷地带,温泉的分布相对较多。而在平原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地下水的流动相对缓慢,水热活动相对较弱,温泉的分布也相对较少。

3. 热储层特征分析

阿勒泰地区的热储层主要可分为孔隙型和裂隙型两种类型。孔隙型热储层主要发育于沉积岩中,如砂岩、砾岩等。这些岩石在沉积过程中,由于颗粒之间的堆积和排列方式,形成了大量的孔隙空间。这些孔隙相互连通,构成了地下水储存和运移的通道。在阿勒泰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北缘,广泛分布着孔隙型热储层。这里的砂岩和砾岩厚度较大,孔隙度较高,能够储存大量的地下热水。孔隙型热储层的特点是储水能力较强,热水分布相对均匀,但渗透率相对较低,热流体的运移速度较慢。

热储层的温度是衡量地热资源品质的重要参数之一。阿勒泰地区热储层的温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总体上呈现出从山区向盆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阿尔泰山脉的一些区域,热储层温度较高,部分地区的热储层温度可达 60℃以上。这是因为山区的岩石受到深部热源的影响较大,同时断裂构造为深部热流体的上升提供了通道,使得热储层能够保持较高的温度。例如,在富蕴县的可可托海地区,热储层温度较高,这与该地区位于额尔齐斯深大断裂附近,深部热流体能够顺利上升密切相关。在盆地地区,由于地层的保温作用相对较弱,且热流体在运移过程中热量有所散失,热储层温度相对较低,一般在 30℃ - 50℃之间。

阿勒泰地热(温泉)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4. 阿勒泰地热资源分布规律

阿勒泰地区地热资源随深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逐渐升高,地热资源的温度和压力也相应增大。在浅层,由于受到地表温度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地温变化较为明显,地热资源的温度相对较低,一般在 30℃以下 。这一深度范围内的地热资源主要以浅层地热能为主,可通过地源热泵等技术进行开发利用,用于建筑物的供暖、制冷等。

阿勒泰地热(温泉)资源分布规律-地热开发利用-地大热能

在深度达到 1000 - 3000 米时,地温升高到 40℃ - 80℃之间,这一深度范围的地热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可用于温泉洗浴、供暖、农业温室等领域。在这一深度段,热储层的类型和特性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关键作用。孔隙型热储层和裂隙型热储层在这一深度范围内均有分布,其温度、压力和渗透率等参数决定了地热资源的开采难度和利用方式。例如,在一些孔隙型热储层发育的地区,由于其储水能力较强,但渗透率相对较低,可能需要采用一些强化开采措施,如注水开发等,来提高地热资源的开采效率。

当深度超过 3000 米时,地温可达到 80℃以上,甚至更高,这一深度范围的地热资源属于高温地热资源,具有较大的发电潜力。然而,深度越大,地热资源的开发难度也越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的硬度和压力增大,对钻探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更高。同时,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热流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对开采设备的耐腐蚀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还面临着较高的成本和风险,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不同深度地热资源的开发潜力和难度存在显著差异。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低,且对环境影响较小,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建筑节能和区域供暖。中深层地热资源在供暖、洗浴、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开发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进一步提高开采技术和设备水平,降低开发成本。高温地热资源虽然发电潜力巨大,但由于开发难度和成本高,目前在阿勒泰地区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探索,提高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发表评论

评论已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