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供暖参数优化的方法

111

  对供暖参数的优化应当遵守两条准则:一是应满足用户采暖要求,参数的选择和优化应有利于供暖设备的选型设计、安装和维护;二是要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上的要求。地热供热系统需要优化的主要参数包括:地热水排放温度、地热水开采量、循环回水温度及循环水流量。根据相互制约关系,确定上述4个参数后,便可确定供暖热负荷和供暖系统的运行工况,所以确定地热供暖参数是进行整个供热系统优化设计的关键和前提。

  地热水排放温度的优化与选择

  1.地热水排放温度的变化对供热系统的影响。

  由于地热出口温度基本上是一定值,当确定地热水排放温度后,即可计算出地热所能提供的热量Q(初定地热水流量为最大开采量)。

  对于热泵而言,如果地热水排放温度较低(20-35℃),可采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单工质地源热泵,冷凝温度最高可达60℃;若地热水排放温度较高(35-45℃),仍采用单工质运行系统,使得设备承受的压力会很高。因此,通常采用混合工质,通过不同的配比冷凝温度可达70℃以上。所以,这两类热泵将在工质的选择和系统的设计上有所不同。

  2.优化计算。

  根据现行工程技术标准和环境要求,在设计中选择了40 - 50℃作为地热水排放温度的范围,并通过优化设计找出最佳的地热水排放温度。另外也考虑到用户可能会采用综合利用项目(如二级供暖,即地板辐射换热,生活热水,娱乐场所等),对排水温度的要求会根据利用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设计中还提供了可供用户自行选定地热水排放温度的功能(范围也限定在40-50℃)。下面就这两种优化设计过程进行说明:

  在用户设定部分优化设计过程中,利用用户设定的地热水排放温度tl“,计算出地热水供给的热负荷Q,将Q与用户需要的采暖设计热负荷Qy进行比较:

  (1)如果地热水的供热负荷基本满足用户所需负荷(相差不超过5%),则输出排放温度与地热水的最大流量。

  (2)如果供热负荷Q大于用户需要的设计热负荷Qy,表示地热出力已超出需求量,则需要改变地热水流量,以调整合适的供热负荷,并由计算软件自动计算出合理采量。

  (3)若供热负荷小于用户所需要的设计热负荷,表示单井供热量不能满足采暖设汁热负荷的要求,需要附加其他能源作为补充热源。因此,需要根据热量要求,计算调峰负荷占总热量的比例。图7.3为优化设计框图。

  在优化设计过程或方案比较中,需要一个合理的目标函数作为标准的、统一的衡量尺度,因此在优化地热水排放温度的计算中,选择了年度费用作为目标函数。主要原因有三点:

  (1)年度费用中涵盖了初投资偿还、运行费、管理费、设备折旧费、维修费和残值扣除等项,考虑因素全面,从经济效益上能全面地反映整个供暖系统方案的优劣。

  (2)年度费用可对工程项目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计算,然后取代数和。这种计算方法适于计算机模块化的程序结构。

  (3)年度费用法还消除了不同方案配套设备使用寿命不一致的问题,将方案的现金流换算成年度值,就可以在共同时段——“年度”内作比较。

  在程序优化设计中,初始地热水流量均设为最大开采量,采暖设计热负荷(Q)与排放温度为40℃时供暖热量(Qi)和排放温度为50℃时供暖热量(Q2)分别作比较,比较结果如下:

  (1)如果用户采暖设计热负荷Q大于Qi,表示尽管当排放温度降至经济排放温度时,所提供的热量仍不能保证用户的采暖设计要求,需要增加调峰设备,以承担冬季最寒冷期的尖峰负荷。但是,如果用户有其他综合利用项目,要求地热排放温度高于40C。因此应增加定义排放温度的范围(40-50℃),并计算出对应不同排放温度下地热供暖设计热负荷和锅炉调峰比例。

  (2)当用户所需热负荷Q在Q1和Q2之间,则一定存在某排水温度值可满足热量需求;如果排放温度设计较高,地热供热量可能不能满足采暖设计热负荷,因此需要适当增加调峰负荷比例才能满足采暖设计要求;而当排放温度较低时,满负荷开采地热可能会供大于求,需要调节地热开采量,同时增加终端设备投资等。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地热水排放温度,即满足采暖设计要求且经济效益最好,应采用年度费用法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确定供暖工况。

  (3)当用户所需热负荷Q小于Q2时,说明由于受采暖面积大小的制约,或房地产前期工程开发条件的限制,地热所提供的热量尽管当排放温度达到5℃时,仍出现热量过剩的现象。当地热排放温度达到50℃以上时,无论何种原因, 从节能、提高地热利用率,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应该解决系统问题或对运行工况进行调整,首先考虑改变地热水流量,使用户所需的热负荷Q在Qi和Q2之间,可用以上方法获得设计结果。

  当计算出在不同排水温度下系统投资年度费用后,就可以对所有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对于优化的排水温度,以年度费用作为合理的目标函数,原则上优化结果应取年度费用最小时的排放温度作为最优方案。但当排水温度所对应的年度费用很接近时,选定原则应主要以技术条件的优劣、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及节能为主要参考依据。只要在设定误差之内(年度费用相差不超过3%),一般应选择排放温度较低的作为优化设计的结果。

  据调查,最优选供暖方案的最低的地热排水温度并不是40℃,而是45℃。如果单纯考虑经济效益,排水温度为50℃则成为最先选择的供暖方案。

  但是,由于50℃的排水温度明显高于标准排放温度,排放过程会对河流和周边空气造成热污染;即便是采用回灌,地热利用率会降低约13%,浪费了能源。

  45℃排水温度虽然仍略高于标准排放温度,但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等因素,并按照优化选择的原则,45℃排水温度的年度费用与46℃排水温度的年度费用相差小于优化设计中3%的误差;而45℃排水温度的年度费用与44℃排水温度的年度费用相比,该误差高于3%。另外,虽然44℃比45℃排水温度应该更合适,但由于年度费用增长幅度过大,从经济效益上不划算。根据综合分析后,建议选择排水温度为45℃的方案。

  以上分析只是一个特例,主要是一种针对地热流量为100t/h,井口温度90℃,采暖设计热负荷在7000kW情况下分析和选择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具体对其他运行工况优化结论如何,还需要重新进行优化计算。

  据调查,当地热水流量为100 t/h,井口温度90℃时,排放温度一栏中未出现40 - 44℃所对应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原因是当采暖设计热负荷从7000kW降至5000kW时,如果地热水仍以100 t/h的采量开采,根据优化计算的原则,要实现地热排放温度达标或接近标准值已不可能,因此在40 - 44℃之间视为无解。

  排放温度在45-49℃之间地热所提供的供热量与采暖热负荷基本平衡。如考虑以年度费用来评价方案,则排水温度为49℃时的年度费用最低。另外根据优化选择方案的标准,排水温度为48℃时的年度费用与排水温度为49℃时的年度费用误差未超过3%。因此,可以选择排水温度为48℃时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显然,48℃的排水温度既高于排放标准,很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又降低地热利用率。虽然在表中排水温度为48℃处做出标记,但该方案并不可取。

  考虑地热排放温度过高的原因之一是由地热热量过剩所致,所以可适当降低地热水流量至90 t/h,得到了另外一个结论。虽然排水温度为44℃的年度费用仍高于前者2.17万元,却提高地热利用率约10.9%,节约了资源,也基本上解决了排水温度过高的问题。因此,在资源收费标准将与淡水资源价格持平的将来,尽量降低能源消耗,经济效益会更加突出,应考虑采用该方案。

  地热水流量的优化与选择

  1.地热水流量变化对供热系统的影响。

  地热水流量的变化除了对供热负荷有影响外,还影响到间接供暖板式换热器的设计。特别是在相同的板片类型、流道流程布置下,当流量增加时,地热水侧的板间流速将变大,使得换热器的换热系数K增加,换热面积A减小,增加了换热过程中的压降。因此,地热水流量与换热器面积、压降存在一种关系,即换热器面积与流量成反比,压降与流量成正比。在实际设计中,如果仅考虑降低换热器投资,可能会由于换热过程压降的增加,加大循环系统泵功率和运行过程中的能耗,从而增加设备投资和运行费;而如果仅考虑降低运行费,而忽略合理的换热面积配置,也可能会出现其他问题。

  2.优化计算。

  因为地热水流量变化与排水温度具有连带关系,因此同时进行优化计算更具有实际意义。在优化过程中,初定地热水流量为最大开采量,当需要减少流量时每一步长按10%递减,递减的最小流量限定为最大开采量的70%左右。下限的设定主要考虑如果调节流量过小,在实际运行中,往往会降低水泵扬程,可能会造成潜水电泵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如果供暖方案仅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主要用于指导设备选型,可以通过调节水量寻求最佳运行状态,然后选择合适的潜水电泵。而如果是由于其他因素改变,而使得热负荷改变,在调节地热水流量时,应慎重。

  循环水流量的优化与选择

  1.循环水流量对系统的影响。

  循环水流量不仅影响换热器的类型和结构设计,它还影响终端散热器的设计和整个系统的水利工况。当循环水量变化时,循环水在散热器端的进出口温度也随之变化,因此会影响到散热器内热媒的平均温度。

  考虑到供热系统水利工况和对换热器设计的要求,循环水流量与地热水流量之比不应相差太大。

  2.优化计算。

  循环水流量与地热水流量的比值通常限定在1-1.3倍,假如地热水流量为lOOt/h。具体选择哪个倍率下的循环水流量,要根据此流量下计算出的年度费用,按7.1.1节中的方法进行优化选择。

  循环回水温度的优化与选择。

  循环回水温度对系统的影响与循环水流量相似。当其他参数不变时,随着循环回水温度的提高,平均溢差增如,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减小,设备投资也相应减少;但是,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换热设备的配置,即换热器面积将会增大,造成换热器的投资相对增加。针对这种复杂的连锁关系,仅考虑某个条件或某一部分设备配置,针对系统而言,是很难下结论的。因此需要综合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以一个相同的基点来进行优化计算和比较。

  在方案比较过程中,当循环回水温度增高时,散热器内热媒的平均温度也增高,而换热器的换热温差却减小了,造成了散热面积的减小和换热面积的增大。

  最终循环回水温度的选择,也要以年度费用作为合理的目标函数来衡量其技术性和经济性。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在系统优化计算中,地热水排放温度设定在40℃到50℃之间,因此,在程序中循环回水的温度范围应设定比地热水排放温度低2℃。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计算,地热水排放温度、地热水开采量、循环水流量、循环回水温度这4个参数便可以确定下来了,并且得到一个满足经济和技术要求的优化结果。利用这4个参数便可以对供暖设备设计、地热资源综合利用、供暖系统的经济评价、环境效益等做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发表评论

评论已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