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能供暖,开启环保时代新思路

68

天气渐凉,人们收起炎夏的装备,又开始准备过冬的用品,而过冬最大的保障是取暖设施。在北方,主流的传统供暖是暖气,在南方,主流的传统供暖是空调。然而暖气既耗费非可再生能源,又会造成大气污染,空调非常耗电,所使用的氟利昂又会损害臭氧层,加剧紫外线对人类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新的能源进行供暖就成了迫切需要。

目前比较主流的新能源太阳能和风能,都可以用来供暖,但各有利弊。太阳能供暖虽然使用的是无偿的阳光,但这种大自然的恩赐也是非常吝啬的,从傍晚到夜晚都不能用,阴天不能用,雨雪天不能用,冬天利用时间会缩短——但往往冬天才是最需要供暖的。因此,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太阳能供暖,基本都是传统供暖的一种辅助。

风能的供暖路径更加曲折离奇,至少要经过四个步骤:风能—机械能—电能—热能,在这些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大量流失不可避免,非常不划算,更何况风并不是随处都有,随时都有,而寒冬却要持续驻扎好几个月。虽然目前很多风能技术先进的国家正在研究由风能直接转化为热能的“风炉”,但也只在研发试用阶段,能否大规模投产还是未知数。

相比之下,地热能供暖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一种利用地热资源为建筑物直接提供热能的能源利用方式,地热能储量大,分布广,并且十分稳定,可利用程度高,并且能够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地热能供暖模式,非常适合地区区域集中供暖或小区供暖,它不需要转化为机械能,也不需要转化为电能,采用热能直接利用的形式,效率非常高,同时整个过程没有燃烧与化学物质排放,是标准的清洁供暖能源。

地热能供暖分为地热井供暖和地源热泵,地热井供暖利用的是中深层的地热水,通过地热钻井开采出来,供应给相应的供暖区域,同时能够提供生活用热水。这种资源赋存具有一定的规律,前期需要经过地热勘察,确定地下地热资源情况是否适合供暖。在此基础上,进行采偿平衡的开发,利用一口或多口地热井进行区域供暖。

地源热泵则有很多种类型,地下水、江河湖水、水库水、海水、城市中水、工业尾水、坑道水等各类水资源以及土壤源这些都可以成为它的冷源与热源,非常方便利用,它的基本原理简单易懂,就是利用浅层地源恒定不变的温度,冬天与地上交换出热量,夏天与地上交换出冷量,从而为建筑物提供供暖和制冷,以及生活用热水。

除此以外,在此基础上,目前地热能供暖比较先进的技术是冷热站,用制冷效果良好的地源热泵作为冷站,用供暖效果更好的地热井供暖作为热站,达到更好的地热能调节建筑物室内温度的目的, 不仅节能,而且效率高,效果也更好。

地热能供暖的横向与纵向应用

横向:地热能供暖与其他新能源联合应用

地热能供暖是适应性很强的能源,在区域内,若有其他新能源供暖,地热能供暖均可做相应的交叉配合,使能源的利用更加充分,更加有效。比如地源热泵系统,目前就具有普遍的多元化倾向,地埋管+太阳能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地表水复合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海水源热泵复合系统、室内余热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地埋管热泵+冰蓄冷热泵系统、土壤蓄冷+土壤热泵耦合集成系统、自然供冷+地埋管热泵系统、分体空调器+热水供应空调系统等等,此外,也有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相结合的大型供暖系统,充分发挥了多种新能源的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系统的利用效率。

纵向:地热能供暖与其他温度梯级综合应用

地热能比其他能源更特殊的一点,是它能够根据温度梯度进行层级利用,高温发电,中温供暖,低温做旅游和农业,因此,地热供暖可以与其他梯级利用模式相结合,形成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旅游—地热农业逐级利用余水余温的模式,使地热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提高效率,增加收益,亦即将地热能供暖纳入更完整的地热能利用体系中。

湖北地大热能是以开发地热资源、利用地热能为主的新能源开发企业,在地热能供暖方面有着超越同行的优势,通过先进的地质学数据库和高超的地热能勘察技术,以及处于国际尖端前沿的地质勘查设备,准确把握特定区域内地下的地热能储存情况。

地大热能通过精确的勘察与测试,为地热能供暖系统的优化设计与长期可靠运行提供切实保证,并从整体的地热能供暖系统的能效与投资价值出发,为广大开发者和地热能供暖用户提供科学可行的优质方案,从而达到绿色环保,品质卓越的工作生活环境体验,让会呼吸的建筑带给人们回归自然的感受。

发表评论

评论已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