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都以战败告终,每一次战争,都使德国受到重创,却又能迅速地发展起来。而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都与资源有关。无论是侵占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是声称要抢占“阳光下的地盘”,都是垂涎国外丰富的资源。
德国的自然资源十分贫乏,仅有硬煤和褐煤的储量还算丰富,但这无法供应德国的战后重建和飞速发展的经济,到2012年为止,德国的能源60%来自进口,其能源消耗位居世界第五位,作为第五大世界消费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能源问题始终是德国发展的一块心病。
由于传统的化石能源主要依赖进口,而德国本身的能源消耗过大,早在二战后就开始积极地开发新能源,作为核试验的故乡,德国先后建起了17座核电站,截至2011年,德国的核能在能源消耗比例中占有22%。但日本福岛事件后,德国政府看到了危机,即使德国境内的核电站都达到了极高的安全标准,他们也坚决反核,转而大力开发太阳能和风能,以及诸如地热能和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
2011年德国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已经达到发电总量的16%,目前德国的能源结构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期,彻底放弃发展核电,预计在2035年将关闭所有的核电站,取而代之的,是对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开发的热火朝天,简直像要推翻另一座柏林墙,把可再生能源推到能源消耗比例的主导位置。地热能虽然在德国没有太阳能和风能一般风头正劲,却因为运行成本低廉和电转化率相对较高等优点,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德国地层深处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基本埋藏在地下3000~4000米处,德国地热协会专家认为,如果这些地热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足可以为德国提供1万年的电力和取暖所用的热量。对于有自主研发技术传统的德国来说,开发地热资源,建设地热电站,利用地热发电,进行地热取暖完全可行。
2003年,在德国东北部的格雷维堡,230kw的地热联合发电及热电设施投产,钻井深度2250米,出水温度97°C,为500户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同时为1300户居民提供家庭供暖。
2004年,德国地热能源利用量接近其一次能源总供应量的0.4%,与此同时,德国政府也在不断地完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规,推出针对地热能发电的补贴政策,每千瓦补贴电价达到了0.15欧元,并为地热能利用提供税收及技术上的优惠,促进了地区与民间地热能开发的发展。德国政府预计,德国利用地热能发电的总潜力,相当于德国总电量年需求量的600倍,此外,还可以提供原供暖需求量的1.5倍的供暖热量。
2007年,德国有13万台地源热泵,应用于居民区和商业建筑中,并且以每年新增3万台地源热泵的速度飞速发展着。以2007年11月在莱茵地区投建的兰道地热电厂为例,它的装机容量达到2.5兆瓦,满足6000户居民的用电需求,而地热发电余热,还能用来满足1000户的居民供暖。
2008年德国浅层地热能开发进一步发展, 在钻探技术上,努力探索深部地热能在经济上的应用,并促进以回灌为主的热储技术的进步。在2008年2月,德国波茨坦地球研究中心开发了一部2700马力的深孔钻机,并组织欧洲各地的地质技术人员和能源专家,在慕尼黑的多恩哈尔,见证深达4400米的地热钻探,其出水温度达到140℃。这一地区投建的地热发电项目只是德国许多地热项目之一。
2010年,德国在绍尔拉赫市、雷德斯塔德、施派尔等几个地区投入更大规模的地热发电设施,最大的达到10MW,预计投资40亿欧元,兴建150套地热发电设施项目。
德国是《京都议定书》的忠实拥护者和支持者,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恪守着成员职责,努力调整能源构成,减少碳排放量,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德国是世界上风能利用的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太阳能应用的第一大国,而德国在地热能的应用技术上也走在世界前列。德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预计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现今的20%,电力生产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35%,到2030年提升到50%,到2050年,提升到80%。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