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旅游现状与展望

111

地质旅游内涵认识

地质旅游(Geotourism)自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地质旅游正成为一项重要的新型旅游。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地质旅游的概念,各国学者对地质旅游有着不同的诠释。Hose(1995)提出地质旅游是为学生、旅游者和临时休闲娱乐者获取超越一般艺术欣赏,并得到地质遗产地的地质学和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解提供解释和便 利服务的活动[1]。 1997年美国国家地理和旅游产业联合会所赋予了不同含义的“地质旅游”术语,认为地质旅游是一种旅游,是为维护和提高一个地方的环境、文化、艺术、遗产和当地居 民的良好生活的地理特征的旅游活动。

还有其他国外学者认为地质旅游既包括关于旅游的文化和环境问题,也牵涉对地方 社区旅游、 个体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可持续旅游中正崭露头角的缝隙市场,主要维护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地质特性,或具有很强的传递给公众地球科学知识的教育要素。陈安 泽(2006) 提出地质旅游与旅游地球科学紧密相关,是旅游地理学、旅游地质学和相关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估、开发和保护的联合;陈辉(2009)认为地质旅游是指以地质遗迹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作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种主题旅游。地质旅游是以游览考察具有观赏及科研价值的地质景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上述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基本都认为地质旅游虽然与地质密切相关,且它的本质却属于旅游,并认为地质旅游是从地质出发而进行的一种与地质密切相关的旅游活动。

国内地质旅游活动的发展

1978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了地质科普委员会,并多次开 会讨论旅游中的科普问题,提出开展科学旅游、地质旅游, 并进行旅游地质、旅游地学相关研究,建立了一批地学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从1981年开始举行,每年组 织开展一系列地质旅游实践活动,已有数千人次参与,属于普 及性地质旅游。

强化地质遗迹保护,积极推动地质公园的建设 殷维翰和丁兴旺(1983)提出并探讨了进行地质旅游和建 立地质公园的构想[5] 。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 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于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 “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从2001年3月16日公布了首批11处国家地质公园起,到目前为止共有182处。

积极推动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参与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 199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提出了地质公园计划,同时诞生了Geopark-地质公园这一新的名称。4月15日在巴黎召开的第156次会议提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GGN)。中国政府积极参与筹建,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并设立在中国国土资源部,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少数几个机构之一。2004年后,一些具世界文化遗 产意义的世界地质公园陆续建立,至2010年10月,该网络共有77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4个国家,其中中国有24个世界地质公园,包含泰山、丹霞山、武夷山等世界遗产地。 目前,我国已形成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共同构成的三级地质公园网络体系。

重视地质旅游的交流平台的建设

我国非常重视地质旅游的理论与开发研究工作,1985年成立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并且每年召开学术年会,吸引许多从事地质旅游的学者参加学术讲坛,交流工作和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我国地质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我国积极承办各种与地质公园、地质旅游相关的国内和国际会议,为国内外地质旅游研究者和经营管理部门提供交流平台。1993年,中国旅游地学会即在河北蓟县召开了以“中国地学(地质)旅游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年会;2004年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每两年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轮流举行,已举办三届;第二届亚太地区地质公园网络会议2009年在中国山东泰山成功举办。

地质旅游研究现状

地质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科学价值研究 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扶贫、延长矿区寿命、加强社区和谐、普及地学知识等功能,既起到了保护地质遗迹,又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方发展的作用[6];徐梅(2007)认为个性化、主题性的地质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 展的新趋势,将带动地方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张玲(2008)认为发展地质旅游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看出,通过在世界遗产地和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不仅可以保护地质遗迹,让旅游者在游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给人一次惬意的旅游经历,而且还可以轻松了解地学知识、推动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形态的构造和形成历史、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这方面的主要图书成果有“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类分区与编图”、“地质旅行”(夏树芳,1998);主要的研究论文成果有吴昭谦(1990)详尽分析中国拥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出应面向世界开展地质旅游[9];郭威和丁华(2001)讨论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旅游的特色和发展前景;唐开疆(2003)分析了世界遗产长江三峡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出重点进行“无字天书”旅游考察和远古时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这两方面的地质 旅游;王嘉学和杨世瑜(2004)针对世界遗产—三江并流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障碍及对策进行研究;戴亚南(2008)探索张家界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开发策略。

地质公园开发建设

地质公园是开展地质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因此,我国学者在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重视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地质公园评定的研究。陈安泽(2003)认为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对促进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赵逊和赵汀(2003)对中国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对比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的要点提出地质公园的建设要点[15];后立胜和许学工(2004)探索国家地质公园的美学与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与科普价值。

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研究成果丰富。黄松(2006)提出了地质遗迹的复合型保护开发模式优选 思路和5个优选模式; 赖绍民和郑万模(2002)认为地方政府应摸清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登录评价体系[18];王长生(2005)认为对于目前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质遗迹采取“暂缓开发”原则,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地质公园的开发和保护方面有一定突破。卢志明和郭建强(2003)等用系统论的思想把地质公园分为地质系统、保护 系统和旅游系统三个子系统[;李双应和岳书仓(2002)提出地质公园应该走绿色开发之路,并纳入到旅游产业的链条中,建成科学、探险旅游的基地;毛学翠(2003)及孙长远和周淑敏(2005)探讨地质公园的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认为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地质遗迹资源的长久价值 ;李晓琴 和刘开榜(2005) 认为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关注国外地质公园建设开发与保护经验对国内地质旅游的借鉴。主要是总结国外地质公园的经验,提出尽快健全完善我国地质公园管理体制,理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实行地质公园管理与经营分离,强化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赵 汀、 赵逊,2003;郑敏、张家义,2003;夏云娇,2006)。

地质旅游开发及产品研究

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和保持旅游地生命力的关键,地质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我国学者针对地质旅游的特点和特有的功能价值,探讨了地质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产品特色和实践建设。如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详细论述地质 旅游产品系列的开发建设对策;庄寿强(2006,2008)分别提出地质公园中开展地质旅游的三种类型:弥漫型地质旅游、插入型地质旅游和连贯型地质旅游;在恐龙曾出没的地方寻找金 刚石的这一旅游产品开发设想就满足了人们探奇的心理;徐梅(2007)探讨贵州省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结合开发思路;谢洪忠和刘洪江(2003)分析美国国家公园的地质旅游特色,并 提出我国地质旅游开发应突出地质旅游特色、 正确认识地质景观、 加强管理和引导。

我国地质旅游的展望 总的来说,在中国开展地质旅游方面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许多学者专家作了不懈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国内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与认识正处于发展阶段,对地质旅游的研究和认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研究成果也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旅游概念和地质旅游资源定义的界定尚未完成,地质旅游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在原有旅游地质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质旅游资源特点,提出创新性的地质旅游理念,加强地质旅游开发和管理的理论创新,深化完善地质旅游学科建设。

地质知识普及化教育研究和实践还不足。地质旅游培育了人们与地球的联系,去感知地球的无生命景观部分,具有很强的传递给公众地球科学知识的教育要素。因此,还需强化如何向学生群体和普通百姓传播相关地球科学知识,愿意探究地球科学奥秘,使游客在旅游中轻松了解相关地球科学知识的研究,特别是地质公园或世界自然遗产地等地质景观丰富地的解 说系统研究、地质公园展示馆的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和层次以及相关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小图册的设计研究等。

地质旅游与地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的研究尚待深入。地质旅游的开展不可避免的会与旅游地的民众和政府产生利益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地质旅游地的环境也会随着旅游活动和设施的增加受到冲击,同时地方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也会受到地质旅游影响,如何协调地质旅游与地方的协调共存还需加大研究。

地质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目前,我国有多处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和国家风景名胜区存在范围重合、多头管理、解说系统不完善等问题,这不仅影响我国地质遗迹的保护,而且还影响旅游活动效益。因此,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公园管理体系,在对地质遗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大原则下不断完善地质公园的建设,结合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普旅游、观光旅游等旅游方式推出地质旅游产品系列,规范地质旅游活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发表评论

评论已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