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于2016年招收第一届大气科学本科生。几年来,大气科学学科承载着学校完善地球系统科学学科体系和“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梦想,在追踪大气科学前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气科学人才的道路上不断开拓,不但填补中部地区大气科学专业的空白,而且成为我国大气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好的平台是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的关键。五年来,大气学科主动积极进取,取长补短,先后通过与中国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等单位合作,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包括连接到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制作与视频会商系统、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为人才引进和学科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大气学科组织各类学术会议近20次,包括国际地球大气环流重建计划亚洲子计划联合研讨会、第四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等,邀请包括秦大河院士、陶澍院士、徐祥德院士、穆穆院士、张人禾院士、王会军院士、Xavier Querol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交流100余人次。本学科师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国际学术会议16人次。多名研究生到国外访学、联合培养。
针对本科生培养,进行精准培育。推行本科生双班主任制、大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一年级配备双班主任(1名教授,1名讲师/副教授)。从大二开始,大气科学本科生按兴趣进行双选,进入导师团队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生活引导,培养科学兴趣。针对研究生,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提出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的“加严六条规定”,思想政治工作同步跟进,见微知著,营造人人争先的好氛围。
去年10月,孔少飞教授带领团队师生开展涉及全省数十万家企业、60多类污染源排放大气污染物总量核算、审核和制图等工作;架设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40多种大气成分观测,及以自行车车载形式进行走航观测,制作16期专报,研究结果直接服务于军运会大气污染管控。团队收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感谢信,5位教师、25位研究生获得“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纪念证书。
评论已关闭。